麥子、藥頭與節點:我們正在失去什麼,又能奪回什麼?
一位曾經做過使用者設計的人的自白
這篇文章是一份筆記,也是一封寫給自己與這個時代的公開信。
我們處在一個「便利」被過度美化的時代。當你點下「我同意」、滑過推薦演算法、跟著政策預設走時,你可能會以為這一切是自然發生的,卻沒發現自己正逐漸放棄對世界的參與權。
我們被餵養資料、設計體驗、推薦選擇,但我們真的知道這些東西是怎麼來的嗎?誰設計的?為什麼這樣設計?我們能不能說不?能不能換一種方式生活?
這篇文章從「平台」與「節點」的結構差異切入,透過設計師的自白與具體案例,比較了我們正在失去的參與權與可回收的行動力。我們不談高科技,也不談末日革命,而是提醒一件事:只要你還能提出「我能怎麼參與」的問題,你就還站在世界的入口。
平台時代為何讓我們忘記自己能參與?
我們早已太習慣於平台。打開 App、輸入資料、按下送出,我們得到服務,也得到「不用處理任何背景」的安心感。平台讓我們以為事情自動發生,也讓我們習慣不再碰原料、不再參與製程。
平台不是天然存在的協作空間,而是經過深度設計的中介體系。它帶來效率,也收走了參與權。我們只剩下選擇與消費的權力。
中世紀的教堂壟斷石磨,久而久之人們忘了自己其實也能磨麥子。現代社會也一樣,我們將資料交給平台、將治理交給國家,然後只剩「反應意見」的能力。
但節點不一樣。節點讓你碰過程、參與討論、決定規則。它提醒你:不是每個人都要架系統,但你要記得,你可以動手。
📊 平台與節點的差別,不只是工具,而是世界觀的不同:
問題 | 平台邏輯 | 節點邏輯 |
---|---|---|
誰負責? | 一個中心團隊規劃所有流程 | 每個人負責自己能參與的部分 |
怎麼參與? | 提供意見(填表、按讚、投票) | 一起寫程式、訂流程、設討論規則 |
結果怎麼產出? | 由平台演算法或團隊決定 | 過程即結果,透過協作與共識逐步形成 |
出錯怎麼辦? | 回報客服,由平台處理 | 自己 debug,彼此協助修補 |
怎麼擴張? | 吸引更多使用者,放大資本規模 | 鼓勵更多節點出現,各自維運,自主連結 |
我的位置是什麼? | 使用者,提出需求與消費體驗 | 參與者/貢獻者,決定並實作系統的一部分 |
這不是操作方式的差異,而是參與權與決策權的不同。Facebook 用演算法餵你看見什麼;g0v 黑客松則讓你自己提案、共筆、執行。
🪞 案例比較:Facebook 與 g0v
面向 | Facebook(平台) | g0v 黑客松(節點) |
---|---|---|
使用者的角色 | 點擊、消費、留言、按讚 | 提案、討論、修改、共同實作 |
參與門檻 | 幾乎沒有,僅限於互動與內容輸入 | 開放給所有人,但需要主動參與並願意共同創作 |
決策過程 | 封閉式演算法與公司內部決定 | 開放式討論、共筆文件、社群協作決定 |
出錯怎麼辦 | 向平台反應,由客服或內部機制處理 | 自行協調修正,或透過社群快速共修 |
成果如何定義 | 留存率、點擊率、廣告營收 | 解決問題的實用性、可持續性與共享性 |
使用者資料掌控 | 由公司集中掌控,使用者無法得知運作邏輯 | 使用者可選擇公開程度,部分專案支援自架服務 |
平台讓你待在觀眾席,但節點邀請你進入舞台。
平台的設計不是中立的,它正讓人變得可控
「使用者體驗」這個詞聽起來很溫和,但它經常不是為了釋放使用者,而是讓他們不再思考、不再懷疑。
每一次「優化流程」、「提升轉換率」,背後其實是對行為模式的操控。我們以為設計是為了使用者,實際上設計經常是在服務平台的商業模型。這讓設計從協助者,變成了馴化者。
當你完成一次滑手機購物、一次滑過資訊流的短影音,你不再需要想太多——這是一種體驗的極致,也是一種思考的撤退。
Facebook 前高層 Chamath Palihapitiya 曾坦承,他們創造的是一種「多巴胺驅動的回饋迴圈」,而這些正在摧毀社會結構。Meta 前政策主管 Sarah Wynn-Williams 也在美國國會指出,平台早就知道對青少年的傷害,卻沒有作為。
設計一個讓人不思考的世界,從來都不是中立的行為。我們應該問的,不是「這樣方便嗎?」,而是:你還能選擇嗎?你還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嗎?
我們不是在設計體驗,而是在設計馴化
設計師總是被期待去解決問題,去打造「更順的體驗」、「更高的轉換率」、「更低的跳出率」。但很少有人問:這些數據背後的人,真的比較自由了嗎?
我之前作為 UX 設計師,有時使用心理學與行為經濟的技巧,來設計一種「讓人不自覺做出預期行為」的介面。這不再是溝通,而是訓練。這不再是邀請,而是駕馭。
「使用者」這個詞,在科技與毒品產業都出現過。它們有個共通點:你不需要知道內容,只需要反覆服用。
所以我開始思考:如果設計真的有責任,那它應該是讓人有退出鍵、有修改入口、有質疑服務提供者與參與的權利。
設計不應該讓人變得聽話,而是讓人能夠再次質疑。
節點的存在,是為了讓參與變成可能
節點不是為了讓一切變得複雜,而是為了讓人重新接上世界的每一個細節。
平台讓人只留下行動結果,節點讓人重新看見過程,並擁有參與過程的權利。它不是一個產品,不是一個 App,而是一種文化、一種空間設計:這裡,你可以加入、你可以干預、你可以和他人一起修正錯誤。
在 g0v 黑客松,沒有人問你要不要下載 App,而是問你想不想試著一起解決什麼問題。你不是被告知要參與,而是被允許自己定義參與的方式。
節點的存在,就是要讓公共事務不再只發生在投票日,不再只交給代表處理,而是讓你知道:在很多地方,你其實可以動手。
結語:從平台使用者到節點參與者
這不是一篇教你如何離開平台的文章,而是一個邀請:邀請你從觀察者變成參與者,從接受者變成共作者。行動不一定要大。它可能是打開一份公共文件、加入一次黑客松、參加一場共學對談。
我們曾被訓練成「用戶」,但未來的我們可以是節點。
以下是一些起步建議:
- 📘 上 Harvard 的 CS50 課程(cs50.harvard.edu),了解資料如何流動與控制。
- 👾 參加 Vibe Coding 的共學活動,親手摸一次簡單的系統架構與網站邏輯。
- 👥 走進一場 g0v 黑客松(g0v.tw),認識那些正在打造公共節點的人們。
- 🛠️ 自己開啟一份共筆、建一個 repo、設計一段參與規則。那不是為了成果,而是為了學會接手公共事務的勇氣。
我是 Tofus,我們下次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