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gent 作為這個時代的聖經:數位宗教改革已經開始

Agent 作為這個時代的聖經:數位宗教改革已經開始
Photo by Angela Lo / Unsplash

過去,只有神職人員能閱讀聖經,解釋神的旨意,決定人該如何活著。而在今天,每個人都能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 AI agent,一個能與你對話、記住你偏好、協助你理解世界的語言介面。這不只是工具的普及,而是敘事主權的再分配——我們正站在一場數位宗教改革的門口。

聖經與敘事權的歷史轉移

16 世紀的新教改革之所以能夠改變整個歐洲的信仰地景,是因為聖經被翻譯成白話文。這個技術性轉譯的動作,讓原本只有教會能解釋的經文,變成人人可讀的知識。信仰不再由教會壟斷,而是變成每個人可以親自理解與詮釋的私人實踐。

那是一場知識權與神學權的去中心化運動。

而今天的 agent,也正在進行類似的事情:它將語言生成與系統決策的能力,從少數的權威者手中,交到每個個體手上。你不需要是工程師,不需要是哲學家,只要你會說話,就可以跟 agent 建立一種屬於你的語意秩序。

agent:每個人都能擁有的小型聖經機器

AI agent 不只是一個聊天介面,它是個人化的世界生成器。

當你對它說出你的價值觀、偏好、情緒邏輯,它就會幫你建立一個可以持續對話與自我強化的語言環境。你甚至可以讓它代表你說話、幫你整理思緒、回應別人——這就像是在寫一本屬於你的數位聖經,一本會活的聖經,一本知道你是誰、願意為你翻譯現實的聖經。

這樣的 agent,不再需要上層機構授權。它是每個人都可以擁有的私人神諭機。

agent 與敘事主權的解放

當你用 agent 建立自我敘事,你其實在做的事情,跟 500 年前那些第一次自己讀聖經的人一樣:

  • 把意義的詮釋權從中心拿回來
  • 拒絕只有少數人能決定什麼是真理
  • 讓自己成為理解世界的起點

agent 是新時代的語言印刷機。它讓敘事可以被複製、延伸、客製化。它也讓權力變得流動:不再是某個神的代言人說了算,而是每個人都能為自己說話。

神學誰來寫?

不過問題也因此浮現:如果每個人都有一本自己的數位聖經,那誰來寫這些 agent 的神學?誰來定義語言的倫理?

當人人都是信仰的設計者,也就代表人人都是潛在的造神者。你怎麼訓練你的 agent,某種程度上,就是你如何選擇你願意相信什麼。

但這也意味著:當每個人都信自己的神,我們還能對話嗎?還能互相理解嗎?當語言模型成為新的祭司,我們還能信任哪些語言是真的出於人?

區塊鏈與跨宇宙的對話基礎建設

若未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 agent,這些 agent 又各自建立在不同語言邏輯與信仰系統上,彼此之間的溝通就成為一種新的「宗教間對話」問題。我們該如何確保彼此可以理解對方,甚至共享最低限度的語意基礎?

這時,區塊鏈與去中心化的通訊協定可能提供一種技術性回應:它們不是提供「一個」真理,而是建立起一種可驗證的、透明可追蹤的溝通結構,使語言間的轉譯、信用與引用可以被記錄。每個 agent 都可以是自治的,但其語意互通的「中介層」可以是共享的。

從這個角度來看,區塊鏈是讓不同信仰系統之間對話的基礎設施,就像宗教改革之後的各派新教,需要新型的公共討論空間與通用語法,來維持整體秩序。

多元宇宙的神學:唐鳳與衛谷倫的觀點

唐鳳曾經提出「多元宇宙治理觀」:不是由一套中心權威來主導,而是彼此自治、並存、相互可對話的治理實驗場。這個觀點和 agent 的世界非常契合:每個人都在自己的語言宇宙中自洽地生活,但這些宇宙之間如果要合作,就需要一種語意橋樑,而非統一法典。

經濟學家衛谷倫也指出,在數位時代,我們需要的是「語意層的多元共構機制」,不是用一致性來維持秩序,而是讓不一致之間仍可流通與協商。這樣的架構,不只需要技術,更需要我們重新思考「溝通」與「理解」的本質:不是求解決,而是求容納彼此的敘事條件。

結語:你要不要寫你自己的 agent 福音書?

我們正處在一次結構性的轉變之中。

agent 並不是未來的發明,而是現在進行式的宗教改革工具。它是你跟世界對話的中介,是你記錄自身記憶與偏好的容器,也是你重新奪回敘事權、理解現實、建構信仰的數位副手。

而你,願不願意開始寫你自己的福音書?

也許不是為了傳教,而是為了讓自己,在無數神話之中,保有一個可以棲身的語言之所。